【四季養(yǎng)生】秋冬進補話膏方
隨著人們對健康要求的提高,具有傳統(tǒng)色彩的中醫(yī)養(yǎng)生膏方也正在興起,“寧要一味中醫(yī)膏方,不要一車碧玉黃金”,因為其傳統(tǒng)色彩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和青睞。
什么是膏方:
膏方古稱膏滋藥,是根據(jù)中醫(yī)原理將中藥飲片反復煎煮,去渣取汁,經(jīng)蒸發(fā)濃縮后,加糖、蜂蜜或阿膠等制成的半流體劑型,是中藥劑型的一種。
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根據(jù)中醫(yī)理論,冬季是一年四季中進補的最好季節(jié),而冬令進補,更以膏方為最佳。
膏方的起源發(fā)展:
膏方歷史悠久,起于漢唐,在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中就有關于膏劑的記載。
如馬膏,主要供外用,東漢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記載的大烏頭膏、豬膏發(fā)煎是內服膏劑的最早記載。唐代《千金方》中個別“煎”已與現(xiàn)代膏方大體一致,如蘇子煎,王燾《外臺秘要》有“煎方六首”。
宋朝膏逐漸代替煎,基本沿襲唐代風格,用途日趨廣泛,如南宋《洪氏集驗方》收載的瓊玉膏,沿用至今,同時膏方中含有動物類藥的習慣也流傳下來,如《圣濟總錄》栝萎根膏,此時膏方兼有治病和滋養(yǎng)的作用。
明清膏方更趨完善和成熟,表現(xiàn)為膏方的命名正規(guī)、制作規(guī)范,膏專指滋補類方劑,煎指水煎劑;數(shù)量大大增加,臨床運用更加廣泛。
明朝膏方即廣為各類方書記載,組成多簡單,流傳至今的膏方有洪基《攝生總要》“龜鹿二仙膏”、龔廷賢《壽世保元》“茯苓膏”以及張景岳的“兩儀膏”等。
清代膏方不僅在民間流傳,宮廷中亦廣泛使用,如《慈禧光緒醫(yī)方選議》有內服膏滋方近30首。晚清時膏方組成漸復雜,如張聿青《膏方》中膏方用藥往往已達二、三十味,甚至更多,收膏時常選加阿膠、鹿角膠等,并強調辨證而施,對后世醫(yī)家影響較大。
近現(xiàn)代膏方在上海、江浙及廣東廣泛使用,尤以上海為甚。
根據(jù)制作過程是否加入蜂蜜將膏方分為清膏和蜜膏,中藥煎煮濃縮后直接收膏者為清膏,收膏時加入蜂蜜稱為蜜膏(又稱“膏滋”),后者尤其適合年老體弱、有慢性病者。
膏方的分類:
根據(jù)膏方中是否含有動物膠或胎盤、鹿鞭等動物藥,可將其分為素膏和葷膏,素膏由中草藥組成,不易發(fā)霉,四季均可服用;葷膏中則含有動物膠(藥),多屬溫補之劑,且不易久存,一般冬季服用。
膏方的作用:
補虛扶弱:凡氣血不足、五臟虧損、體質虛弱或因外科手術、產(chǎn)后以及大病、重病、慢性消耗性疾病恢復期出現(xiàn)各種虛弱癥狀,均應冬令進補膏方,能有效促使虛弱者恢復健康,增強體質,改善生活質量。
抗衰延年:老年人氣血衰退,精力不足,臟腑功能低下者,可以在冬令進補膏滋藥,以抗衰延年。中年人,由于機體各臟器功能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下降,出現(xiàn)頭暈目眩、腰疼腿軟、神疲乏力,心悸失眠,記憶減退等,進補膏方可以增強體質,防止早衰。
糾正亞健康狀態(tài):膏方對調節(jié)陰陽平衡,糾正亞健康狀態(tài),使人體恢復到最佳狀態(tài)的作用較為顯著、在節(jié)奏快、壓力大的環(huán)境中工作,不少年輕人因精力透支,出現(xiàn)頭暈腰酸、疲倦乏力、頭發(fā)早白等亞健康狀態(tài),膏方可使他們恢復常態(tài)。
防病治?。?/strong>針對患者不同病癥開列的膏方確能防病治病,尤其對于康復期的癌癥病人,易反復感冒的免疫力低下的患者,在冬令服食扶正膏滋藥,不僅能提高免疫功能,而且能在體內貯存豐富的營養(yǎng)物質,有助于來年防復發(fā),抗轉移,防感冒,增強抵抗力。
膏方的服用方法:
季節(jié):素膏四季皆宜,隨時調補,葷膏多宜冬季,“冬補三九”。
方法:沖服、調服、含服均可。
時間:空服或半空服。病在下焦,飯前服, 病在上焦,飯后服,補益心肝,睡前服。
用量:10至20毫升。
服用膏方的注意事項:
邪實者暫緩,防止閉門留寇,滋膩之品,以防礙脾,羸弱之人,以防虛不受補。
防止損陽耗精:陽虛有寒忌涼補,免助陰損陽,陰虛有熱忌溫補,免助火傷陰。
秋冬進補時節(jié),膏方的好處不言而喻。專家提醒:膏方雖好,但配方因人而異,一個家庭服用一種膏方不可取。故應針對不同的體質類型,經(jīng)醫(yī)生辨證后配方制膏,一人一方,量體用藥,方能達到增強體質、祛病延年的目的。
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